因為之前那篇 回味一些 Steve Jobs 訪談影片 越蒐集越多,打算稍微整理一下,把一些影片另外獨立一篇出來放,主要就把一些比較不算與 Steve Jobs 訪談的影片抽出來,準備繼續補充...
Steve Wozniak 在得知 Steve Jobs 過世後接受訪問
Bloomberg 做的 Game Changers 系列也有 Steve Jobs
Steve Jobs 授權傳記作者上 60 Minutes,影片裡還有些撰寫訪談的錄音片段...
A celebration of Steve's Life, a special event held on October 19, 2011 on Apple Campus.
Discovery 的 iGenius: How Steve Jobs Changed the World
Steve Jobs: Billion Dollar Hippy (BBC)
PBS - Steve Jobs: One Last Thing (看似有地區限制)
UK Channel 4 - Steve Jobs: iChanged the World (看似有地區限制)
Steve Jobs 授權傳記作者 Walter Isaacson 上 Charlie Rose (好像沒得 embed)
...(繼續閱讀)
November 05, 2011
August 26, 2011
回味一些 Steve Jobs 訪談影片
(圖片來源:左邊、右邊)
雖然一切早在預料之中,這天還是終於到來...
Steve Jobs Resigns as CEO of Apple
Letter from Steve Jobs
我知道,Steve Jobs 還在這世上… (應該...吧…XD)
(不少媒體能在第一時間發稿,應該是從 medical leave 就開始存了蠻久子彈,這次應該還有保留點發...)
而且他離開 Apple 也不是第一次了 (搞不好還有下一次?! XD)
但無論如何,還是有種莫名的失落...
我不擔心 Apple 的未來,
John Gruber 寫了、傅瑞德寫過,
從他的 medical leave 開始,
我就有在想,一間公司的成功絕對不會只是一個人的神通廣大,
從產品的願景、戰略、設計、研發,到產品的製造、供應鏈控管,再到銷售營運、行銷廣告、...
各個成分、各個角色的成功,才能真正促成一些不平凡的改變...
但我也不是未曾擔心過,
之前也曾關注過一些高層的離開,無論理由為何,都被我視為是 CEO 爭霸戰失利的藉口,這方面影響不知多少?
而現在雖大勢底定,且仍擁有各式人才,但 Steve Jobs 之後的 Tim Cook 又真能繼續做出一些獨斷卻獨到的決斷?
不過,我最後選擇不擔心的最主要原因是......
擔心也沒有用啊! XDrz
既然擔心也沒有用,我也就不憂心忡忡地分析預測 Apple 的未來了,
另外,因為我對 Steve Jobs 的認識,都處於非常表面的 keynote、interview、報導、書籍,
實際上,連一句話都沒對上過、隻字片語也沒交流過,
我想我也沒能說我對他真有任何一丁點理解...
尤其這種不出世奇才,我的想法都是:你以為他在想什麼?! XD
搞不好連歌功頌德我都可能表錯情,況且他也不差我一份歌功頌德,他的成就早有目共睹了...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想我能做的很少,
我只能重新回味一些影片來彌補我心中那份莫名的失落...
...(繼續閱讀)
June 28, 2011
關於 Mobile App 退費機制的一點小感想
後續想法都記錄在 comment ...
中午休息時間,想說把我的立場「再」一次講完,
之後就打算不再多說一堆自以為是的廢話了...
昨天自以為是地到處去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無力,
因為不少人太容易好像立場不同,就認為我是怎麼想了,
今天乖乖回到自己 Facebook 地盤說些想說的,還是不斷被問,
而且都是同樣的問題不斷重複呈現,
而 Facebook News Feed 也會有些問題,有的人只會看到這則,不會看到那則,
為了不想好像不尊重各位前輩對我意見的看重與指教,
想想還是在這裡統一回一下好了...
先界定一下大放厥詞範圍:
0. 鑑賞期長短,七天太長、十五分鐘太短? 可以討論,可不在我興趣範圍
0. 天龍國政府有沒有過當粗暴,可以討論,可不在我興趣範圍
0. 電子書音樂電影,我認為性質不同,可以討論,可不在我興趣範圍
0. 為什麼不去抓誰誰誰,我認為各司其職有先有後,可我不是執法單位
說完我不敢自以為是討論的、扣掉大家熱中討論的,我想說的其實很少:
1. 很重要的一點,一堆東西跟 mobile app 是不一樣的,
拜託不要一直錯誤類推,要類比前請先多想想,相似在哪裡、差異在哪裡?
然後再想想在 mobile app 市場機制中有沒有機會做得不一樣?
開玩笑我很接受的,我很有幽默感的 (可以這樣自己說嗎? XD),
但請不要拿來論理...
2. 由於 mobile app 市場的品質控管問題,確實無用騙錢軟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沒有數字,純個人觀感及推測,歡迎補充數字或者忽略~ XD),
那這個市場的機制是一定要有意識的因應提升完善才是? 尤其這是付費的、消費的~
越完善,其實除了對消費者更有保障,對開發者也更可避免劣幣逐良幣的情況發生?
現今平台機制在我來看是可以提升的,不是只能現況這樣,
未必只能從法律的觀點去看,也可從平台機制的完善來看?
把退費機制做進來,退費就遠端刪除禁止使用,或許也可以免去一些惡意奧客?
mobile app 在平台集中控管及可遠端動作的特性,一定還有很多可以利用,不是只能這樣~
另外我想強調,退費不是只等同於奧客,
也可能說明產品真的有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保護消費者,
有人說這是小錢而已,何必這麼麻煩?
誰說未來不同 device 出現,一定不會有更細緻的 app 出現,可收取更高費用?
這樣想法反倒另外設限?
3. 奧客一定還是會有,那就不要推退費、就不需要思考機制可以怎麼完善嗎?
試用評鑑這個議題在很多交易行為裡存在很久了,不是今天才有,
可以靠自己做功課研究、可以憑藉應該偏保護消費者的法律,
我個人在台灣就從不信任退費機制,總認為附帶條件一定很多,
都是自己做功課先,然後祈禱老天不要給我拿到有亮點、有瑕疵的爛貨...
但那也確實有些實體商品使用過就沒有本來價值了...
這次我是認為 mobile app 平台本身的機制是有機會提供不同於以往的機制,
可以對消費者開發者都更公平周全些的保護,
而不是一方面說法律過時,一方面又以過往商品來看待 mobile app…
順帶一提,為什麼要矯枉過正偏消費者?
因為如果企業提供退費、客服、售後服務,它固然面臨奧客的風險損失,
但另一方面,因顧客信賴所獲得的收益,他也是享受著的,
企業是可以計算操縱的,但消費者常常只有被擺佈的份...
4. 我認同音樂電影電子書是不同的內容,那不在我敢涉獵的範圍,
但在純粹 mobile app 工具中,對 app 開發者來說,
有 upgrade、有 in-app purchasing,軟體夠好其實也未必怕退費,
反倒真的有超爛的 app 在騙錢,搞得往後消費者對這市場機制可能降低信心?
另一個角度,為了珍惜那點小錢,有時懶得研究,像我就可能會遲遲不付錢怕買到爛貨,
退費方便或許反倒大方買下去直接用再說? 對開發者來說也未必不好?
當然試用版或許也可以解決類似問題,但現在也不是每個都有試用版,
有試用版就跟鑑賞期 (未必七天!) 差不多意思?
後面就純粹個人想亂聊的:
1. 其實我只最在意無預警直接下架對消費者、開發者的信任所產生的影響,
不論台北市政府主事者人緣有多不好,他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廠商可以怎麼虛與委蛇,
很多細節都可以討論,但我站在消費者立場,我還是覺得這個事件發展方向是對的,
為因應之後可能會有更多品質不確定的 app 產生,要開始有相關因應措施出來,我認為這是對的方向...
2. 該檢視的對象至少還要有 Google?
方向雖對,台北市政府實際執行細節如何,我真的不懂、也真的不知道,
但我認為使用者、開發者該檢視的對象至少還要有 Google?
它確實也可以基於任何商業考量、或甚至只是威脅手段,而退出下架,
但它也可以走該有的程序管道申訴? 或者開闢過渡性選擇 opt-in 的機制? (我知道法律大於契約? XD)
面對消費者,還有很多可以做? 而不是只顧跟政府對幹,然後把使用者、開發者擺一邊...
那他選擇這樣做,為什麼大家第一時間不是對 Google 有所反應?! 而是要幫他說話?
另外,這是六月初就知道的事,或許可以預先公告周知,讓人有所因應,而不是直接無預警片面下架?
再者,我只是杞人憂天地擔心,如果這次我們使用者、開發者不表現強硬些,會不會還有下次?
兩天下來,我一直有種錯覺,台灣有些消費者、開發者好像都以 Googler 自居? XDrz
3. 題外話,我想講 Google 中國的故事,精簡版:
他一開始也是屈從地過濾當局要求的資訊,後來好似良心發現地開始對全世界叫屈,
叫了一陣,最後大義凜然地退出,然後過一陣又回到香港重新開始?
過程曲折費勁,那為什麼對到台灣,可能是可以往更好發展方向,也應該有機會比中國當局更可以協商,
卻是乾淨俐落、毫無懸念,一點都不囉唆? 這不是吃定……? XDrz
我承認我後面這有情緒化了…XD
4. 最後,這議題我從六月初就有看到北市政府的要求了,
檢舉的人可能真的權益受損了,他檢舉沒錯,台北市政府接收檢舉有動作,也沒錯,
我很好奇,今天如果對象不是 Google,Google 沒有使出無預警片面直接下架這招大絕,大家又會怎麼看?
前幾天也有看到 Apple 的回應 (我知道有他們可能有別種作法可以因應,這不在我討論範圍),
總之,我不是昨天才開始關注思考這問題,很多人知道的說的,確實我也瀏覽過… (當然一定不是全部 XD)
但其實我大部分只想自 high 地說我想說的…XD
好,忍不住冒出來大放厥詞了...
再縮回去乖乖準備考試了~
下次不知啥時回到這裡再寫一篇? XD
...(繼續閱讀)
中午休息時間,想說把我的立場「再」一次講完,
之後就打算不再多說一堆自以為是的廢話了...
昨天自以為是地到處去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無力,
因為不少人太容易好像立場不同,就認為我是怎麼想了,
今天乖乖回到自己 Facebook 地盤說些想說的,還是不斷被問,
而且都是同樣的問題不斷重複呈現,
而 Facebook News Feed 也會有些問題,有的人只會看到這則,不會看到那則,
為了不想好像不尊重各位前輩對我意見的看重與指教,
想想還是在這裡統一回一下好了...
先界定一下大放厥詞範圍:
0. 鑑賞期長短,七天太長、十五分鐘太短? 可以討論,可不在我興趣範圍
0. 天龍國政府有沒有過當粗暴,可以討論,可不在我興趣範圍
0. 電子書音樂電影,我認為性質不同,可以討論,可不在我興趣範圍
0. 為什麼不去抓誰誰誰,我認為各司其職有先有後,可我不是執法單位
說完我不敢自以為是討論的、扣掉大家熱中討論的,我想說的其實很少:
1. 很重要的一點,一堆東西跟 mobile app 是不一樣的,
拜託不要一直錯誤類推,要類比前請先多想想,相似在哪裡、差異在哪裡?
然後再想想在 mobile app 市場機制中有沒有機會做得不一樣?
開玩笑我很接受的,我很有幽默感的 (可以這樣自己說嗎? XD),
但請不要拿來論理...
2. 由於 mobile app 市場的品質控管問題,確實無用騙錢軟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沒有數字,純個人觀感及推測,歡迎補充數字或者忽略~ XD),
那這個市場的機制是一定要有意識的因應提升完善才是? 尤其這是付費的、消費的~
越完善,其實除了對消費者更有保障,對開發者也更可避免劣幣逐良幣的情況發生?
現今平台機制在我來看是可以提升的,不是只能現況這樣,
未必只能從法律的觀點去看,也可從平台機制的完善來看?
把退費機制做進來,退費就遠端刪除禁止使用,或許也可以免去一些惡意奧客?
mobile app 在平台集中控管及可遠端動作的特性,一定還有很多可以利用,不是只能這樣~
另外我想強調,退費不是只等同於奧客,
也可能說明產品真的有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保護消費者,
有人說這是小錢而已,何必這麼麻煩?
誰說未來不同 device 出現,一定不會有更細緻的 app 出現,可收取更高費用?
這樣想法反倒另外設限?
3. 奧客一定還是會有,那就不要推退費、就不需要思考機制可以怎麼完善嗎?
試用評鑑這個議題在很多交易行為裡存在很久了,不是今天才有,
可以靠自己做功課研究、可以憑藉應該偏保護消費者的法律,
我個人在台灣就從不信任退費機制,總認為附帶條件一定很多,
都是自己做功課先,然後祈禱老天不要給我拿到有亮點、有瑕疵的爛貨...
但那也確實有些實體商品使用過就沒有本來價值了...
這次我是認為 mobile app 平台本身的機制是有機會提供不同於以往的機制,
可以對消費者開發者都更公平周全些的保護,
而不是一方面說法律過時,一方面又以過往商品來看待 mobile app…
順帶一提,為什麼要矯枉過正偏消費者?
因為如果企業提供退費、客服、售後服務,它固然面臨奧客的風險損失,
但另一方面,因顧客信賴所獲得的收益,他也是享受著的,
企業是可以計算操縱的,但消費者常常只有被擺佈的份...
4. 我認同音樂電影電子書是不同的內容,那不在我敢涉獵的範圍,
但在純粹 mobile app 工具中,對 app 開發者來說,
有 upgrade、有 in-app purchasing,軟體夠好其實也未必怕退費,
反倒真的有超爛的 app 在騙錢,搞得往後消費者對這市場機制可能降低信心?
另一個角度,為了珍惜那點小錢,有時懶得研究,像我就可能會遲遲不付錢怕買到爛貨,
退費方便或許反倒大方買下去直接用再說? 對開發者來說也未必不好?
當然試用版或許也可以解決類似問題,但現在也不是每個都有試用版,
有試用版就跟鑑賞期 (未必七天!) 差不多意思?
後面就純粹個人想亂聊的:
1. 其實我只最在意無預警直接下架對消費者、開發者的信任所產生的影響,
不論台北市政府主事者人緣有多不好,他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廠商可以怎麼虛與委蛇,
很多細節都可以討論,但我站在消費者立場,我還是覺得這個事件發展方向是對的,
為因應之後可能會有更多品質不確定的 app 產生,要開始有相關因應措施出來,我認為這是對的方向...
2. 該檢視的對象至少還要有 Google?
方向雖對,台北市政府實際執行細節如何,我真的不懂、也真的不知道,
但我認為使用者、開發者該檢視的對象至少還要有 Google?
它確實也可以基於任何商業考量、或甚至只是威脅手段,而退出下架,
但它也可以走該有的程序管道申訴? 或者開闢過渡性選擇 opt-in 的機制? (我知道法律大於契約? XD)
面對消費者,還有很多可以做? 而不是只顧跟政府對幹,然後把使用者、開發者擺一邊...
那他選擇這樣做,為什麼大家第一時間不是對 Google 有所反應?! 而是要幫他說話?
另外,這是六月初就知道的事,或許可以預先公告周知,讓人有所因應,而不是直接無預警片面下架?
再者,我只是杞人憂天地擔心,如果這次我們使用者、開發者不表現強硬些,會不會還有下次?
兩天下來,我一直有種錯覺,台灣有些消費者、開發者好像都以 Googler 自居? XDrz
3. 題外話,我想講 Google 中國的故事,精簡版:
他一開始也是屈從地過濾當局要求的資訊,後來好似良心發現地開始對全世界叫屈,
叫了一陣,最後大義凜然地退出,然後過一陣又回到香港重新開始?
過程曲折費勁,那為什麼對到台灣,可能是可以往更好發展方向,也應該有機會比中國當局更可以協商,
卻是乾淨俐落、毫無懸念,一點都不囉唆? 這不是吃定……? XDrz
我承認我後面這有情緒化了…XD
4. 最後,這議題我從六月初就有看到北市政府的要求了,
檢舉的人可能真的權益受損了,他檢舉沒錯,台北市政府接收檢舉有動作,也沒錯,
我很好奇,今天如果對象不是 Google,Google 沒有使出無預警片面直接下架這招大絕,大家又會怎麼看?
前幾天也有看到 Apple 的回應 (我知道有他們可能有別種作法可以因應,這不在我討論範圍),
總之,我不是昨天才開始關注思考這問題,很多人知道的說的,確實我也瀏覽過… (當然一定不是全部 XD)
但其實我大部分只想自 high 地說我想說的…XD
好,忍不住冒出來大放厥詞了...
再縮回去乖乖準備考試了~
下次不知啥時回到這裡再寫一篇? XD
...(繼續閱讀)
Subscribe to:
Posts (Atom)